比 Coco Chanel 更偉大的設計師?揭開 Christian Dior 革命性設計背後的繆思

Created 7/9/2025 2:52:54 PM in brand story |

Mizza Bricard 絕不只是 Christian Dior 的靈感繆思——她塑造了整個 Dior 傳奇的核心。儘管她的影響力無庸置疑,歷史卻常常忽略了她的貢獻。現在,是時候讓她重新被看見,並獲得應有的肯定。

圖片來源: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

 

每位偉大男人的背後,都有一位了不起的女性。對 Christian Dior 來說,那個人就是 Mizza Bricard,一位長久以來只被當作「繆思」記住的女人。但她絕不僅止於此;其實,許多人甚至認為她「比 Coco Chanel 更出色的設計師」。

 

 

誰才是真正締造 Dior 傳承的人?

圖片來源:The Non-Blonde

這樣的情節是不是太熟悉了?一位女性做出了驚人的成就,最後卻讓男性拿走所有掌聲。而這次的轉折是——這位男性,正是享譽全球的法國時尚設計師 Christian Dior。他雖然坐擁光環,卻從未忽視自己繆思的非凡才華。

「Bricard 是那種越來越罕見、把優雅視為人生唯一意義的人。」——Dior 在自傳《Christian Dior and I》中如此寫道。

事實上,Mizza Bricard 絕非普通的繆思。她擁有多重身份與神秘氣質,讓每一位認識她的人都深深著迷。她本名為 Germaine Louise Neustadt,後來曾使用過多個名字——包括 Madame Biano、Madame B.、Madame Biano-Bricard,以及最為人熟知的 Mitzah Bricard。

 

 

被遺忘的時尚女伶

圖片來源:Bijoux

Mizza Bricard 在時尚界被譽為極具才華的傳奇人物,連當時頂尖的高級訂製設計師都對她的品味與專業深表敬佩。Lady Jane Abdy 更在她的訃聞中提到,許多人甚至認為她的設計才華超越了 Coco Chanel 本人。

1934 年,《Vogue》曾特別報導 Madame Biano,因她在一場晚宴上配戴了一小撮由自己頭髮製成的假瀏海——這款可拆式的髮飾,開創了「瀏海當配件」的風潮,並在接下來幾季風靡時尚圈。

除了引領潮流,Mizza Bricard 更曾為西班牙皇后等皇室成員設計服裝,並經營一間由 Cristóbal Balenciaga 親手交給她的帽飾工作室,在此之前她曾效力於 Molyneux,可見其在時尚界的地位不容小覷。

 

 

Dior 的「第一位助理設計師」

圖片來源:Ŧhe ₵oincidental Ðandy

儘管 Mizza Bricard 曾與 BalenciagaDior 等傳奇人物密切合作,對時尚界的貢獻深遠,她的名字卻常被簡化為「只是繆思」的角色,讓她真正的影響力長年被掩蓋在主流敘事之外。

重新挖掘 Mizza 的貢獻——正如《Vogue》詳細記錄的那樣——正好有機會為歷史還原真相。她的時尚之路始於 1920 年代初期,先在巴黎高級訂製品牌 Doucet 開始職涯,之後轉至 Doucet 旗下的品牌 Mirande,積極參與整個創作過程。

根據 1930 年《Vogue》的報導,她在 Mirande 設計了「大量款式」,而且「總是頻繁出現在時尚品味人士聚集的場所」。

圖片來源:Bijoux

她在「設計服裝款式(fashion models)」與「展示服裝的模特兒(mannequins)」之間所扮演角色的明確區分,正好印證了她對當時時尚設計的實質影響力。

在一篇鮮為人知的1950年報紙人物專訪中,時尚記者 Elene Foster 特別點出了 Mizza 在 Dior 團隊中的重要地位。她寫道:「她(Mizza)是 Dior 團隊裡極其關鍵的人物,僅次於 Dior 本人……她是 Christian Dior 的首席助理設計師。」

將她僅僅描繪為「繆思」的說法,正好引發了一個關於藝術圈性別再現的深層問題:為什麼女性在藝術領域中,總是被歌頌為靈感來源或繆思,卻鮮少被真正承認為創造者本身?

 

 

是因為她的美貌嗎?

圖片來源:Ŧhe ₵oincidental Ðandy

若我們細想 Mizza Bricard 留下的「遺憾」,那就是她的歷史定位常被侷限於 Dior 革命性設計背後的「繆思」角色。值得深思的是,外界對她的觀感——特別是受到她浮誇珠寶收藏所影響的印象——或許在無形中塑造了她被記錄和理解的方式。

她的珠寶收藏,多數其實來自她的好友——享負盛名的 Cartier 珠寶設計師 Jeanne Toussaint,但外界卻流傳著許多傳聞,聲稱那些珠寶是由富豪如阿迦汗(Aga Khan)或土耳其王子所贈。

這樣的觀感其實加深了某種性別刻板印象:女人的財富總被認為來自不明的人際關係,而非來自她的專業實力,或如她與 Jeanne Toussaint 一樣的真摯友情。

僅僅因為她擁有一條奢華的七層珍珠項鍊,就推斷她一定「以色侍人」來換取,這會不會太不公平了?

 

 

也許 Chanel 的毒舌說明了一切

圖片來源:Freizeit

當年 Mizza Bricard 在時尚界的地位備受肯定,但她卻未能像 Coco Chanel 一樣在歷史上留下同等的名聲。後者以毒舌聞名,也留下不少辛辣語錄,其中一句最經典的莫過於:「Dior 不是在為女人設計衣服,而是在給她們包沙發。」

這位法國時尚傳奇更語出驚人地說:「你看看那些穿 Dior 的女人多可笑,居然穿著一個不懂女人、從沒擁有過女人、還夢想成為女人的男人設計的衣服。」

雖然 Coco Chanel 曾公開批評 Christian Dior 的設計,指責他把女性時尚倒退回 19 世紀那種對女性的刻板印象,但 Dior 自有一套截然不同的視角去詮釋自己的作品。

他將自己的設計視為一種暫時性的建築結構,用來頌揚女性身體的美。他曾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:

"我把我的作品視為短暫的建築藝術,獻給女性身體之美。"

Christian Dior

 

 

「暴君」其實早就安排好一切

圖片來源:FirstClasse

確實,Christian Dior 曾被戲稱為「裙長暴君」,Chanel 或許無法認同他的設計方式,但從 Dior 自己的視角來看,這是一段非凡成功的故事,與外界的批評截然不同。

戰後,Christian Dior 帶來了一場顛覆性的時尚革命,以華麗而精緻的設計重新定義了「女性魅力」的樣貌。

Dior 的創作核心正是他的工作坊(atelier),在那裡,他的大膽構想被轉化為令人驚嘆的作品,也樹立了當代女性詮釋奢華的全新標準。

Dior 的成功無庸置疑。Dior 時裝屋的聲譽迅速超越國界,吸引全球上流名媛爭相追隨。這股盛名也推動品牌拓展國際版圖,陸續在米蘭、倫敦與紐約等時尚重鎮開設精品店。

自 Christian Dior 於 1957 年辭世後,他所創立的時裝屋不但沒有停滯,反而愈發壯大。如今,以他名字命名的品牌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——Christian Dior 集團於 2023 年錄得高達 862 億歐元的營收,較前一年增長 13%,足見他當年那份遠見依然歷久不衰,並持續在全球發揮影響力。

看來,這位被戲稱為「裙長暴君」的大師,當年果真縫出了點什麼不得了的東西。

 

 

關於作者

認識 Mariam—位對時尚充滿狂熱的文字工作者。對她來說,最療癒的事不只是購物和穿上最新款式,而是全心投入時尚的魅力世界(畢竟,誰不愛翻翻光滑的時尚雜誌呢?)

7/9/2025
返回ZenPlus雜誌目錄